26/08/2025

好食品 三昌造--种子:20年前的初心

清晨的阳光穿过威海三昌食品工厂的玻璃,落在车间地面的反光上——这里已是十万级洁净车间,而二十年前,这片土地上还只有刚建设的厂房,和一群围着花生分拣台的创业者。从带壳花生的手工分拣到智能化生产线的有序运转,威海工厂的二十年,恰是三昌食品“好食品,三昌造”初心的生长史。

003.jpg

(威海工厂建立初期)

2006年,威海三昌刚成立时,整个团队加起来不过五人。董事长带着员工在威海的临时厂房里起步,专注花生外贸加工。那时没有自动化设备,日本客户要求的2426、3034等规格分级,全靠人工一颗一颗挑。老员工赵延丽厂长记得,当时董事长带着大家在地上分拣,手指磨出茧子是常事。更难的是创业初期的波折:建厂时被村霸设套,供应链上遭遇亲属背叛,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时,资金链几近断裂,董事长甚至悄悄写了简历,想着去打工也要给员工发工资。


未标题-1.jpg


转折在挑战中悄然发生。2008年,在董事长的带领下,青岛的技术人员带来了油炸花生工艺威海工厂第一次突破原料加工的边界。生产线的嗡鸣里,藏着“让传统食材焕发新生”的野心。更深刻的变革来自跨界的碰撞:董事长请来有着35年花生加工经验的海外专家,对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严谨——车间地面缝隙要干净,花生整形设计了震动装置精准筛选,连农残检测都要比国际标准再严一个等级。”他们说,食品是给人吃的,差一点都不行。”赵延丽的话,道出了这种理念的冲击力。那些年,威海工厂像块海绵,吸收着国际标准的养分,从“满足出口”慢慢走向“定义标准”。


002.jpg


如今的威海工厂,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作坊。十万级洁净车间里,多头称等智能设备精准称重,三维低温烘焙技术让燕麦与花生共享生产线。但老员工们总说,最珍贵的“设备”还是那股劲——就像生产办公室里锁着的旧生产记录单,泛黄纸页上有2006年的分级标准,当时就有人说“要让中国人也吃上这样的好东西”。这正是董事长反复强调的初心:出口是为了学本事,最终要把好食品留给国人。


004.jpg


2012 年,三昌决定开拓国内市场,威海工厂成了“出口转内销"的桥头堡。从给罗森、全家供货,到为更多国内头部品牌代工,这里产出的每一颗花生、每一粒燕麦,都带着双重基因:既有国际标准的精细化管理,又有中国创业者的韧劲。就像车间里那台仍在使用的筛选机,虽已被智能化设备包围,却始终提醒着:所有的创新,都该从初心出发。


001.jpg  


站在工厂的原料仓库前,能看到新扩建的燕麦生产线正在调试。“初心不是过去的事,是下一刻还要做的事。”二十年前埋在威海的那颗种子,早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而威海工厂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告诉我们,所谓“好食品”,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从2006年那个秋天开始,日复一日, 把每一份坚守都变成新起点的征程。

与我们联系

0532-67761670

集团总部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春城路610号4号楼

更多联系方式